山西省静乐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落后,许多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为了办好教育,静乐县因地制宜——
静乐县堂尔上乡对子沟村支书赵新亮去年直闯县政府向县长哭诉:“村里校舍是土垒子,破得都没法看了。许多孩子上不起学。县长,你说咋办哩……”
如今,赵新亮的脸上却堆满了笑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带记者先看了翻修一新、宽敞明亮的十八间新校舍,又看了村后的“教育基金基地”。他乐呵呵地说:“208亩山坡种筱麦,80亩农田种了优质脱毒山药蛋和胡麻,今年收入两万多元哩!学校有了经费,再也不用愁了!”
“兴办教育基金基地,是我们穷县想出的穷办法。”静乐县县长孟元勋对记者说:“它也是我们因地制宜探索出的一条兴教路。”
静乐县位于黄土高原,地处晋西北。“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流传多年的顺口溜形象逼真地说出了当地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群众生活的艰苦。由于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静乐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1997年,县财政收入只有13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占全省农民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按国家规定,农村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每人由财政拨付40元,而静乐县只能拨付每人2元!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流失现象严重。这些年来,全县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失学辍学!
1997年,上级有关部门给静乐县下拨了400万元义务教育项目工程款,世界银行还提供了65万美元贷款。静乐县干部群众也纷纷行动起来,共集资300万元,新建、扩建、维修学校200余所。去年,改造窑洞小学82所,结束了静乐窑洞的历史。近年来,通过海内外人士、有关部门的援助,已有24所希望学校在静乐建成,近3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校舍问题解决了,但如何让“教师安心教,学生学得好,学校有经费”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上没有钱,“等、靠、要”也不行,只有靠自己。但办法在哪里呢?可否建立起一种长远有效的教育资金保障机制?县长孟元勋寝食不安,他访教师,问群众,走乡串户,风尘仆仆,深入调查。渐渐地,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基地的念头在他的头脑中产生了。
静乐县人口15万,地域面积2058平方公里,折合30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只有49万亩,其余全是山地、丘陵、河川,不少荒山荒坡、沟梁山洼还没有开发利用。孟元勋说:“我们就在这上面做文章:划拨部分耕地和荒山荒坡作教育基金基地,耕地可种粮食和经济作物,荒山荒坡可植树造林、种植药材,收入纳入教育基金,作为教育经费。”
很快,一个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发展教育基金基地领导小组成立了。《关于在全县农村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基地的通知》以及《静乐县教育基金基地管理细则》等文件发至各镇各村。
去年8月21日,堂尔上乡对子沟村教育基金基地和神峪沟乡佛堂山村教育基金基地正式建立。
8月28日,县政府召开乡(镇)长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安排,确定1998年重点发展100余个教育基金基地。
就这样,教育基金基地很快发展了起来:
——康家会镇政府从镇办农场划出20亩地给本镇坂户友好希望小学,种植地膜高粱;该镇圪台坪村划拨出50亩好地,种植高粱、玉米和冬花;
——娘子神乡西会村划拨滩地30亩、荒坡50亩,种植大葱、萝卜等;丰润村划拨出150亩果园,其中有挂果树108棵、杏树218株,果树空间种植玉米、黄花菜、大豆等;
——西坡崖乡大树村给学校划出70亩经济林、120亩滩地;
——城关镇北门村提供1100亩荒山荒坡,给县一中、二中、三中、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作为教育基金基地;
静乐县建立教育基金基地由县人民政府统筹决策,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党支部、村委会具体操作,村民参与劳动和管理,土地、水利等部门密切配合,在种苗、技术、农药、化肥等方面,给予方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依照《教育基金基地管理细则》,划拨了基地的村,都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以村委干部、村民为主,并有一名学校负责人参加。对于基地的管理使用,有的村由教育基金理事会集合管理,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有的村采取承包的形式,具体落实到户到人,承包者按比例向理事会缴纳农副产品或现金。对于基金的管理,各村的理事会都按规定设立了专户专帐。学期伊始,理事会编制学校开支预算,经理事会签字、党支部审核、乡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另外,在学年末,理事会还向村民书面公布基金的收支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基金主要用于修缮校舍、添置设施、保障办公经费,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支付贫困学生上学费用,等等。
只一年多的时间,静乐县教育基金基地就大有成效。到目前为止,共创办教育基金基地114个,基地粮食、疏菜、果园等种植面积2325亩,荒山荒坡8720亩,收入达30万元。据县教育局粗略估计,明年收入可达100万元以上。
在静乐,民以助教为荣。经济拮据的农民没有能力捐款助教,却心甘情愿地为基地投工投劳。在对子沟的教育基金基地,记者看到村民们立下的石碑,上面这样写道:“我等村民尚不宽裕,然后继有望乃耿耿所思,学有造诣乃拳拳所盼……吾辈甘愿不辍劳作,力农助学……刻于碑,以示心之诚,志之坚……亦望师以传道授业为天职,生以报答祖国刻苦攻读为己任……”
在对子沟村采访,记者还获悉,该村还把本乡已迁居无人的黑庆村整个买下。村支书赵新亮告诉记者:“一共有100亩树林和5000亩土地哩!我们把它们都划入村里的教育基金基地,育林、种草、搞养殖。算了算,明年收入能有8万元。现在相邻3个村的孩子都来我们这里上学,我们想把村小学办成一所中心校,还想开英语课哩……”
静乐县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基地的做法,得到了省、地领导和教委的积极肯定和高度重视。忻州地区不久前专门在静乐召开现场会,大家一致认为,静乐从贫困中走出了一条发展山区教育的新路子。目前,静乐的经验正在全地区推广。
短评
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静乐县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立和发展教育基金基地,探索出一条发展山区教育的新路子,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
越穷就越办不起教育,越办不起教育就越穷,这好像已经成了一条规律。然而静乐人认为,贫困县并非一切都贫困,农民有两只手能劳动,农村有土地,可以发挥这两个作用。静乐人“不等不靠不要”,大担探索,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建立起教育基金基地114个,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静乐的经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主要有这么几点:
首先,它能切实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使资金来源能有一个长久的保障,从而达到“教师安心教,学生学得好,学校有经费”,这有利于《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民以助教为荣”的意识深入人心。
其次,它也有利于自然资源的治理和开发。大量的荒山荒坡、沟梁山洼因教育基金基地的建立而得以合理、有效的使用。
第三,它也是推广科技、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教育基金基地可作为推广科技的试验地、示范地,因而实现农科教相结合,三位一体,从而振兴地方经济,使群众脱贫致富。
第四,教育基金基地建立后,学校师生就有了固定的劳动基地,可达到强体质、增创收、渗透素质教育,培养道德情操的目的。
静乐创办教育基金基地的另一个经验是有一个上有人管、下有人抓、全民参与的机制。从县政府、镇政府,到村支部、村委会、村民、学校负责人,大家齐心协力,都把办好教育基金基地当作一项大事来抓,都当作自己的大事来办。
愿教育基金基地越办越好!